专注于小学科学教育

 

小学科学教学网

XIAO XUE KE XUE JIAO XUE WANG

小学科学教学网

XIAO XUE KE XUE JIAO XUE WANG

专注于小学科学教育

 

小学科学教学网

XIAO XUE KE XUE JIAO XUE WANG

专注于小学科学教育

 

  • 回到顶部
  • 0571-56870075
  • QQ客服
  • 小学科学教学

【新教材培训】课例展示:三年级上册《水珠从哪里来》-俞宁

首页    教学研究    优秀课例    【新教材培训】课例展示:三年级上册《水珠从哪里来》-俞宁

科学学科教学设计

【资料来源】2025年教科版科学教材全国培训会

教案、课件、课例分析(打包文件)点击下载

 

课题名称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水珠从哪里来》

学科

科学

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1

执教者

南宁市滨湖路小学滨湖校区俞宁老师

本课围绕“水的三态变化”核心概念,以生活中常见的凝结现象为切入点,通过“聚焦—探索—研讨—拓展”的递进式结构展开教学。教材首先以“冬日窗玻璃上的水珠”这一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聚焦“水珠来源”的核心问题;随后设计三组对比实验(盖紧杯口、加入色素、冷冻擦干),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对比,逐步排除“液体渗出”的干扰,发现“水蒸气遇冷凝结”的科学本质;研讨环节通过问题链(如“水珠形成的关键条件”“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深化科学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温度差异导致冷凝”的因果逻辑;拓展部分则通过冰镇饮料瓶等生活实例,强化科学知识的迁移应用。教材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操作与现象分析,引导学生从直观现象抽象出科学概念,同时渗透“科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态度责任教育。

   三年级的孩子其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的阶段,仍需依托直观现象理解科学概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观察经验,如窗户结露、冰镇饮料瓶“出汗”等,但对现象成因多停留在感性猜测(如“水渗出”或“冷热相遇”),缺乏对“水蒸气遇冷凝结”的系统认知。尽管初步接触过水的三态变化,但学生对“水蒸气”这一不可见气体的理解较为模糊,易与可见的“白气”混淆;同时,对比实验的设计能力、观察记录的规范性尚未完全形成,需通过实验步骤的分步指导加以培养。此阶段学生好奇心强,对动手实验兴趣浓厚,但注意力易分散,需通过生活化问题引导、直观实验现象和互动讨论维持探究动力。

科学观念:

水和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科学思维:

观察不同条件下水珠出现的颜色、大小,推理使水珠出现的根本原因,归纳温度是影响水状态变化的重要条件。

探究实践:

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辩论,运用多种证据解释自己的观点,质疑别人的观点。

对水珠的来源做出假设,并根据假设设计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态度责任:通过班级交流,学会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用“实事求是”的标准审视别人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观察,分析杯子外壁出现水珠的原因。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观点设计不同的对比实验。

教师:1.教学课件、装入冰水混合物的玻璃杯

学生小组:5个常温玻璃杯、1个冰冻玻璃杯、冰块5盒、圆形塑料片1片、色素1瓶、毛巾1条、水若干、餐巾纸一张

 

 

 

一、聚焦

1.“同学们,冬天在温暖的房间里,窗玻璃上会出现很多水珠。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其他产生水珠的类似现象吗?

生分享

2.教师举例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表面出现了水珠。冰水杯子的外壁也出现了水珠,这些水珠来自哪里呢?

3.揭题《水珠从哪里来》,学生打开课本33页。

二、探索

(一)猜想

1.师:杯子外壁的水珠从哪里来?能说说你的猜想吗?

预设:生1:是杯内的水蒸发后跑到了外面。

      生2:是杯内的水渗出到外壁上。

      生3:是因为有冰水,所以外壁会冷。

(教师适时板书关键词)

2.师:这些都是大家的观点,水珠到底从哪里来?大家可以根据我们的观点设计实验方案,寻找证据吗?

实验一:证明“是水蒸发从杯口跑到了杯子外壁”

1.课件出示两个装冰水混合物的杯子

师:如果要证明“是杯内的水蒸发后跑到了杯子外壁?”你们会怎么设计实验呢?请小组讨论。

2.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小组讨论,教师巡堂)

3.生汇报

引导学生用虚拟实验呈现设计想法。【打开教学平台中的虚拟实验】

4.打开课本,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补充。

师:大家对他的设计有什么补充吗?我们看看课本给我们什么样的建议吧!请大家打开课本34页。

5.分析实验注意事项

师:为了实验更严谨,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两个杯子一样大;杯内的冰水一样多……

师:像这样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的保持一致的实验叫对比实验。科学家在研究时经常使用对比实验。

6.播放微课,指导学生具体操作。

7.学生实验,边观察边进行记录。

8.师生交流:

师:能说说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吗?

师:那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生:说明水珠不是杯内的水蒸发后跑到外面的。

实验二:证明是水从杯内渗出

1.师生交流设计方案及注意事项

2.播放微课,了解实验具体操作

3.学生实验

5.师生交流:

师:说说你们的观察结果。

生:水珠是无色的。

师: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不是水从杯里渗出来的。

实验三:证明是有冰水的原因

1.学生分享设计方案

2.教师引导阅读课本,补充实验细节。

师:为什么要冷冻杯子呢?

师:为什么要迅速擦干呢?

3.播放微课,指导具体实验操作。

4.学生实验

5.师生交流实验现象:

师:能说说大家观察到什么现象吗?

生:两个的杯子外壁都有水珠。

师: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呢?

生:来自空气中的水蒸气。

研讨

师:通过三个对比实验,我们最终确认:杯子外壁的水珠来自空气中的水蒸气。

师:杯子外壁上水珠的出现和什么有关?

生:温度。(如学生不能回答则教师引导)

师:播放微课了解水珠产生的过程。

四、拓展

1.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产生水珠现象的原因。

 

 

 

      

杯内:水 蒸发 水蒸气杯口跑出 水珠

      水 杯内渗出 水珠

杯外:空气中的水蒸气 遇冷凝结 水珠

 

 

教学课件

《水珠从哪里来》课件_01

《水珠从哪里来》课件_02

《水珠从哪里来》课件_03

《水珠从哪里来》课件_04

《水珠从哪里来》课件_05

《水珠从哪里来》课件_06

《水珠从哪里来》课件_07

《水珠从哪里来》课件_08

《水珠从哪里来》课件_09

《水珠从哪里来》课件_10

《水珠从哪里来》课件_11

《水珠从哪里来》课件_12

《水珠从哪里来》课件_13

《水珠从哪里来》课件_14

《水珠从哪里来》课件_15

 

课例分析】

 

18课例展示:三年级上册《水珠从哪里来》-俞宁_00

18课例展示:三年级上册《水珠从哪里来》-俞宁_01

18课例展示:三年级上册《水珠从哪里来》-俞宁_02

18课例展示:三年级上册《水珠从哪里来》-俞宁_03

18课例展示:三年级上册《水珠从哪里来》-俞宁_04

18课例展示:三年级上册《水珠从哪里来》-俞宁_05

18课例展示:三年级上册《水珠从哪里来》-俞宁_06

18课例展示:三年级上册《水珠从哪里来》-俞宁_07

18课例展示:三年级上册《水珠从哪里来》-俞宁_08

18课例展示:三年级上册《水珠从哪里来》-俞宁_09

2025年5月27日 09:29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