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培训】课例展示:二年级下册《复原恐龙》-郑晓燕
1. 科学观念:学生能够描述恐龙化石的发现过程,了解科学家复原恐龙的方法。
2.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3.实践探究:通过对恐龙模型画出轮廓并涂上颜色,小组分享并交流,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
4. 态度责任:激发学生对恐龙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1. 教学重点:了解科学家复原恐龙的方法,知道恐龙复原是基于化石证据和科学推测。
2. 教学难点:依据恐龙化石的骨骼模型画出轮廓图,绘制一幅恐龙复原图。
1. 多媒体课件,包含恐龙化石挖掘视频、各种恐龙化石图片、恐龙复原图。
2. 每组一套恐龙化石骨骼模型、手电筒、绘图工具(彩笔、画纸、画板)。
1. 每个小组发放一套恐龙化石模型,学生仔细观察化石的形状、大小和特征,并根据手中的化石模型,推测这只恐龙的外形特点,如身体大小、脖子长短、四肢粗细等。
2.根据刚才的讨论和推测,尝试按照骨骼模型,画出轮廓图。(教师示范,学生临摹)
各小组尝试绘制恐龙的复原图,涂上颜色并补充更多细节。(教师巡视各小组,观察学生的绘图过程,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醒学生注意恐龙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和形态。)
2. 小组派代表说一说绘制恐龙复原图时,是怎么做的?介绍自己小组复原图的特点和依据。
3.同学进行评价,觉得哪幅图复原得最合理,为什么。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思考:有哪些办法可以帮助我们推测恐龙真实的模样?让学生与自己画复原图、课件出示恐龙复原图(AI生成),和化石模型进行对比,发现他们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观看刘家峡恐龙博物馆视频,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收集关于恐龙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这些神秘的远古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