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录:杨春晖《放大镜》
记录:萧山小学科学 刘锦萍、邵荧荧、罗海军
课前小游戏(2分钟)
T:欢迎我们五年级的小朋友来到我们的科学课堂,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叫做眼力大比拼,看看哪个字和其他字不一样。
S:中间的字。
T:谁来精准定位?
S:第二列第二行。
T:科在哪里?
S:第四列第二行。
T:又找到了。
S:第六列第六行。
T:定位非常准。
T:男同学。
S:科在第二列第二行。
T:发现我们班同学眼力非常准,表达也非常清晰。
T:再来一张。
T:找到了吗?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找到科。
S:我认为可以使用放大镜。
T:想到了放大镜,还有其他办法吗?
S:用小水珠来看看。
T:哦,用小水珠来看看,还有你。
S:我觉得我们可以把它投到电脑上面用电脑放大来观察。
T:你看,我们班同学办法很多,会动脑筋。
T:时间差不多了,上课!
一、辨认放大镜,暴露概念(3分钟)
T:大家看看,在我们的桌子上放了什么?
S:放大镜。
T:真的是放大镜吗?请大家用它去观察桌面上的小暗号,有发现了举手。
T:好,物归原位,这位男同学。
S:第二号是放大镜。
T:同意吗?那你们凭什么说2号是放大镜。
S:因为1号它放不大东西,它只能看到物体本来是怎么样大的。
T:那2号呢?
S:2号是可以把东西放大的。
T:是把暗号本身放大,还是看到的图像放大。
S:把图像放大。
T:刚才同学们凭放大镜能够放大图像,做出了精准判断,看着这个你脑海中冒出了什么问题?
S:放大镜利用什么原理?
T:她想知道原理,还有其他同学?
S:放大镜是运用什么原理来让我们看到这个物体变大的?
S:放大镜除了看物体还有什么作用?
T:作用,你呢?
S:该怎么使用放大镜来放大物品?
T:使用。
S:放大镜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T:材料。
二、观察放大镜,明晰概念
(一)认识放大镜的结构(1分钟)
T:同学们脑海中一个个问题冒出来,那是不是我们先来看看放大镜的结构。
(板贴镜片)
T:外面黑框加上这个手柄。
(板贴镜架)
T:放大镜能起到放大作用,你觉得是什么在发挥作用?
S:镜片。
T:我们来看看放大镜的镜片什么特点?顺便解答一下我们刚才同学的几个问题。好像只有零星几个小朋友,没关系,不急。
(二)提炼放大镜镜片的特点(34分钟)
T:我今天带来了几样做对比观察的小助手,请你利用这些材料来完成学习单,有疑问的举手,看得懂吗?用这些物体观察什么?哦,这个小暗号,观察好以后要进行分类,关键是要找出共同特点。时间6分钟,请坐着这个位置上的同学,用我们桌上的材料去换取1号台的白色盒子。好,开始。
(学生实验6分钟)
T:哪位同学先帮大家来分一分,你来?
S:放大镜镜片、水袋、玻璃球是能放大图像的物体,近视眼镜镜片、围棋子、玻璃片是不能放大图像的物体。
T:有其他意见吗?都同意吗?那行,我们来看看,你觉得能够放大图像的镜片有怎样的共同特点。老师一个人听不过来我们五十多个人的想法,我们用AI小话筒,先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学生用AI小话筒发言)
T:我们等一下所有同学完成,55位同学的想法都在上面了,请关注词云和下面的这些词语,你有没有找出我们这么多同学当中有一个共同的想法,你来。
S:我们想法最多的都是透明 放大镜都是用透明的物体。
T:光有透明行不行,为什么你们说光有透明不行?
S:因为它是平面或者凹透镜就无法放大 所以还需要是凸透镜。
T:凸起的凸透镜,有的同学还提到了这个词,突出,把它叫做凸透镜,从这个字面上来看,又凸又透明,但是这个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动作表示一下,举高,让旁边同学也看到。
T:你们这个动作有没有画在学习单上。来,谁来展示一下。
T:可不可以再拿上来一张,那位女同学。好,请回,谢谢你们,是这样吗?我看看,这个放大镜镜片,我看是圆的,你们画出来的,第一个是这样,第二个这样,究竟是怎样的?请这位同学解释下。
S:我认为它是圆形的
T:你是从哪儿看的。
S:从上面看的。
T:第二位同学呢?
S:我是从侧面看的,我从这个侧面看就是椭圆形。
T:如果这个是放大镜,怎么看?是不是我们看到的图,如果我把它立直了。我看到有的学习单上是不是这样竖画的,有的平躺的。
T:这是我们刚才看到的放大镜镜片,这是什么?这个呢?
S:玻璃片、近视眼镜镜片。
T:把他们三个放在一块比一比,你觉得这个凸还有什么特点?
S:凸的话就是从中间往外面凸。
T:你来说说看。
S:我觉得它应该是圆形的从这里凸出来。
T:哪个地方往外,这个地方谁用语言表述下。
S:就是整个透镜的中心部分凸起程度最大。
T:中心部分,光心部分是吧,两边呢?
S:两边凹下去。
T:我们说中间比较?两边比较?
S:厚 薄
T:看一看,这两个跟它一样吗?这个是?这个是?
S:不一样。
T:原来经过比较,放大镜镜片是中间厚,边缘薄,就是大家理解的凸,现在谁能够来回答我们最初提出的问题,刚才我们同学提出来放大镜怎么放大的?这跟什么有关呢?什么特点起到了放大的作用?
S:能放大物体它必须是透明的,而且它还要中间厚边缘薄。
T:同意吗?正是这样的特点,能让它起到放大作用。
T:根据刚才同学说的,这些镜片,谁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S:我觉得第一个能,因为只有它是中间厚边缘薄。
T:还有其他吗?为什么2、3、4不能呢?
S:因为2两边都是平的。3是凹进去的,4它这里是尖的,下面两边是厚的,它不符合中间厚两边薄。
T:除了不符合中间厚两边薄,它还有好像……,你说。
S:如果我们用4来看东西的话只能从最顶上看,它的顶上特别小。
T:这样看,你看不到,那这样平看,你看看,它没有什么,没有弧度的形状,所以它能放大吗?
S:不行。
T:我们刚才把这些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做凸透镜,放大镜的镜片就是凸透镜。这里有3个凸透镜,它们什么不一样?一起说吧。
S:有的厚有的薄。
T:那总体上来说呢,你来说?
S:第一幅边缘最薄,第二幅的边缘稍微厚,第三幅最厚。第一幅它的中间部分相对于其他两幅图,它是比较薄的,然后中间的是稍微厚一点,第三幅图它是最厚的。
T:你看这个同学用比较的思路去看这3个透镜,它们凸出的程度不一样,我们给它专用名词,一个叫做凸出的程度或者说它表面弯曲的程度。
(板贴凸度)
T:有没有观察过不同凸度的放大镜镜片?只有两三个同学观察过。想不想看一看,你想用这个凸透镜去观察什么?探索什么?
S:我想用这个东西探索微生物。
T:看微生物。
S:我想用这两个对比一下厚度影不影响放大的大小。
T:比较。
S:我想看一下它的凸度对于这些物体有没有变化。
T:他观察凸度对物体的变化,你说?
S:我想去证明一下书上的说的,是不是只有在我们的物距是小于焦距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图像。
T:这位同学要观察它的距离和放大有没有关系,挺厉害的。给大家提供3个不同凸度的放大镜,带着你们的问题。我这个省略号就是刚才同学提的问题,可以去做研究,这两个是基础任务,时间5分钟左右,如果大家问题多,老师可以给大家多一点的时间。行吗?用桌上的材料去换取2号台上的黄色盒子的材料。
(学生实验5分钟)
T:我看好多小组完成了,基础问题,第一个,仍旧用起我们的小话筒吧,问题在你们的学习单上,开始。
(学生用AI小话筒发言)
T:放大倍数不一样好像都认同了,那它跟什么有关,要关注我们同学的想法。
S:它们的放大倍数不一样,与凸度有关。
S:我认为放大的倍数和物体的凸度有关。
T:看看我们多少同学是这样想的,看名字都在这里,这个同学你把这句话大声说一下。
S:我觉得凸透镜的凸度越大,越能放大,物体凸度越小,它们看到的物体图像就越小。
T:我们有17个同学赞同,另外同学?还有16个呢?厚度谁来解释下?
S:我觉得是镜面的厚度,越厚,倍数越大。
T:拿过来,指一下,中间的厚度,我们有个专用词叫什么?叫做什么?
S:凸度。
T:老师这里还有样东西,透明正方体,它能放大吗?它的厚度总比你们的镜片要厚。仅有厚度不能放大物体,还要有弧度,这个有弧度就是什么?
S:凸度。
T:所以这位同学实际上他想表述的什么意思?你自己来说。
S: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T:我们其他的几位同学认同吗?那我们知道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好刚才第二个问题,有没有其他的依据能够帮助我们再次来说明这个问题,我刚才悄悄地给快的小组加料了。你说。
S:因为我认为,如果它放在这个小暗号上,如果它放大的倍数越大,它的凸度越大.
T:这样吗?好,还有,刚才是不是你们有个加料的材料,把东西给大家展示下,我把它投在我们的屏幕上,来你们说你们的发现。
S:我们发现了如果慢慢地的把水注入末端的容器内,那它中心也就是凸度,它就会增加,然后让我们看到的物体就越大,然后如果把水抽走的话,它就恢复了成一个平面。
T:它们用新的材料,有新的发现,再次说明了刚才同学的观点,那么第二个问题谁来?
S:看到的物体的范围是不一样的,这个也和凸度有关,凸度越大,它聚焦的范围就越小。
T:那我们再用放大镜的时候是不是选放大倍数越大的就越好呢?不一定。
T:刚才我们还有新发现吗?我们不是有好多省略号,你们有好多问题吗?
S:我发现凸度越大的放大镜,它的边缘越会把周围的字给扭曲。
T:哦,边缘会扭曲,也就是你在看的时候,要比较距离问题?我们在看的时候能不能?有个什么规律你发现了吗?这位同学。
S:我们刚开始要把凸透镜可以紧贴住,凸透镜的光线也就是最突出的部分紧贴住那个V字正中心。然后接下来把凸透镜慢慢地往上移,在上移的过程中,我就发现,1号凸透镜它的凸度最薄,也就是焦距最长,发现当我的一号的凸透镜往上移,假设是5厘米这样子,然后那个时候我们还能清晰的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象。而2号的话,他可以看到的范围就变小了,3号就最小。
T:这个小是指离物体距离?
S:对,就是物距。
T;我们比划一下,可能刚才同学没听明白,他有一个新的词叫做焦距,他刚才提到,3面凸透镜离我们观察物体找到清晰的像,哪面最近。你在观察的时候,是不是离物体有一个距离的?哪个最近?
S:3号。
T:3号,凸度最大的是吧?他有自己的新发现,他带着刚才他自己的问题做了细致观察,有了新发现,其他同学还有吗?
S:我们组还发现了把两面凸透镜重叠在一起看到的物体会更大。
T:试过吗?真的吗?你说。
S:我们之前尝试过我们看到的物体会翻转,变成一个倒着的图像。
T:他们还看到这个像有时候是正的有时候是倒的,又有新发现,你来。
S:我们最后还是试了一下,就是把三个凸透镜放在一起的话,当我们放得凸透镜加起来的凸度越大,我们会看到小暗号有一个向上凸起,V字中间凸起来的程度越大。倒立的可能是因为把凸透镜移动到1倍到2倍焦距之间,这时会形成一个倒立的像。
T:这位同学非常厉害,他已经把我们初中的东西都学过了,大家听不懂没关系,但是有一个关键听懂了没?距离可能会影响我们看到的物体的图像。规律大家可以自行去探寻,也可以请教我们这位小百科。还有吗?
S:我还发现123号,把它们的镜片放到小暗号上,小暗号呈现的光点越大,
凸度越大。
T:它还观察到一个小光点,你们看到吗?课外再去看。你来补充。
S:这个小光点,厚度越厚,光点越亮。
T:它还比较比出来了,真好。同学们,放大镜小小一片就蕴藏着非常大的学问,大家再看,我这里有两面镜片,这也是小凸透镜,大凸透镜,你觉得哪个放得大?大的大?小的小?
S:我觉得他们两个虽然大小不一样,但是凸度一样的话,放大出来的也是一样。
T:看看吧。
(教师演示)
T:这是我们今天的小暗号,先来这个,再来这个,哪个放得大?哎呀,小的放得大一点啊?是不是和我们刚才同学们说的什么有关系,凸度。
三、制作放大镜,应用概念(2分钟)
T:镜片很多,我们课外可不可以自己做做放大镜,记不记得上课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有一面镜子是不能放大图像的,这是我们的1号镜。你有没有办法让他变成放大镜?
S:我觉得让它的中间再加一点玻璃,让它变得更大,或者把旁边的稍微裁掉一点。
T:试试看,最简单的可以这样试,在我们家里还有很多很多的材料,你有没有办法让它们也变成放大镜,可以这样去试一试,然后把你们的观察发现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投稿我们的公众号,有一个栏目叫做科梦童行的,我们可以让全国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我们的探究成果,材料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回去以后,我委托这位同学分给大家,行吗?期待看到你们的作品。今天我们的课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