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录:邵锋星《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记录:萧山区小学科学 袁能、董晨晖、罗海军
- 聚焦
T: 这个认识吗?
S: 潜水艇
T: 中国的潜水艇是非常非常厉害的
T: 潜水艇在水中也可以沉,也可以——
S: 浮
T: 谁来说说看,在哪些情况下是沉的还是浮的
S:在每个潜水艇里,都有一个蓄水仓,在这个蓄水仓里,如果没有水的话,潜水艇就会浮起来,有水就沉下去,如果占整个空间的一半,就会悬浮在中间
T: 同不同意他的看法
- 探索
- 实验一:制作“接近悬浮”的“潜水艇”
1.实验设计
T:今天的任务是制作“接近悬浮”的“潜水艇”,老师在每个小组桌子上有三个瓶子,老师在桌子上有三个瓶子,这就是大小不同的三个潜水艇,你的任务是让它在水中,在水中要怎样的状态?
S:接近悬浮
T:还是不容易的,老师给大家一个工具。这个罐子可以干什么用?
T:微调水的时候,用什么
S:滴管
S:(学生继续读ppt内容)小组分工,三个同时制作
T:四人小组一人一个,还一个人负责检查监督记录
S:擦干水分,数据尽量准确
T:它在接近悬浮状态时候,老师有个电子秤,按这个开关后,再放上去,称一称它是几克
S:(学生继续读ppt内容)记录数据,展示小组数据
T:这个数据你看这么大的场面,这个数据写在纸上,是写得大一点还是小一点
S: 大一点
T:看看哪个小组写得又大又粗
S:(学生继续读ppt内容)思考讨论,你有哪些发现?
T:有没有明白我们的实验任务?
T:不明白的举手,我们大约有八分钟的时间,我们看看那些小组实验的快,然后桌子上不会有水,比较干净。准备好了吗,开始
2.学生操作
T:里面的玻璃弹珠,是我们潜水艇的设备,你不要取出来
T:接近悬浮的时候去称一称有几克,还可以再调的更加准确一点,接近悬浮的时候有没有很接近
T:把称出来的数据记录上去,三个都完成的小组贴到黑板上
T:第二组是第一名,把材料收拾好
T:靠拢一点
T:已经完成6个组了,很不错很不错!
T:完成的小组材料收拾好
T:还少一个小组,完成了吗?放在最高的地方好了
- 汇报
T:桌子上的材料都不动,502班同学实验得到的数据我们来看看。最小的数据,我们来看第一排,我们总共有13个小组,有什么发现?这些数据有什发现?
S:他们的数据基本都是在30-33克左右
T:全班数据是比较接近。所以这些数据总体上是比较可信的,当然有一点误差。因为比较难操作,我们不可能真正做到完全悬浮,有一点误差。
那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时,我们选择其中一个数据,我们选择一个数据,你认为怎么选择更科学?
S:可以把它们的平均值求出来
T:第一种方法算平均数,可不可以?但是我没有带工具计算,简单点,还可以怎么样?
S:选择中间数
T:我选最大的好不好,最小的好不好?
T:都同意中间吗?那你来选一选,你选一个
S:31.3
T:的确比较中间。同不同意
T:这一组数据我们看看,中的,83,80.3,81.88……。总体非常接近,你选一个
S:80.1
T:同不同意,也是在中间的
T:好,大的!200,202.5,205,202.5……一堆数据。你选
S:202.5
T:为什么
S:因为202.5有好多个
T:他出现好多次是不是,非常好
T:我也非常同意,大家作出了非常科学的选择
T:今天我们这节课的课题叫,一起读课题
S(全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T:刚才听过,做实验,很不容易。要么就沉,要么就浮了
T: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们觉得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T:小组当中选一个代表,拿一个答题器,你是代表你们小组,表达你们小组的想法。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小组的代表拿好答题器,其他不拿,就一个人答。准备,按住的时候拿。
我们也是不太熟悉答题器。
T:答完了放回去。嗯?不对,全选,确定,每组一个。
学生答题器回答
T:好了放好,放回原来的位置,我们来看看,502班答得如何。有一个我没看明白。我认为T:沉浮与体育课有关。
T:有两种观点代表大家观点。
T:第一个,沉浮与物体的轻重有关
谁来解释一下, 你觉得与什么有关
S:我觉得潜艇越轻他会浮起来,然后重了,他就会沉下去
T:还有同学说,除了这个轻重,还跟这个体积有关。哪个小组回答的,你来说
S:因为我们小组觉得这个物体的体积越大,载重量就越大,装的东西就很大,所以越重,他就会下去
T:你们小组这么思考,我觉得是很了不起的,值得大家学习。跟瓶子重量有关。,是有关系,越做他就成了。但是这个小组有不一样的发现,你看31.1g轻不轻?202g重不重?都是悬浮,说明了除了跟轻重有关,还跟体积有关(师生共答)
T:我看看接下来的任务是什么。事先,老师测了三个瓶子的体积,小的是31立方厘米,中的82立方厘米,大的202立方厘米
T:邵老师教科学以前是教数学的。考考你,这个数据怎么算,每立方厘米的质量?
S:应该用它在水中悬浮的这个重量去除以他这个瓶子的体积,比如说小瓶子就是有31.3除以31
T:这是我们数学课上的学习。31.3÷31
T:拿到老师的实验报告单,我们马上开始数学的计算,用计算机计算,保留两位小数
T:谁来报答案?计算机可以告诉你答案的,我需要更多发言的孩子
S:1.01克
T:约等于多少?
S:小的是1.00克
S:中等的约等于0.98克
S:大的约等于1.00克
T:你们是不是一样?思考一下,怎么回答我这个问题?(悬浮在水中的物体,每立方厘米的质量是多少),准备好每人一个答题器,用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想法
(学生答题器回答)
T:可以了吗?还有没有没完成的?这个地方,我发现好多孩子回答,每立方厘米大约是1g,这个有个核心功能,看看我们班的核心观点,能不能提炼出来。悬浮在水中的物体,每立方厘米的质量, 都是一克,你们满意吗
T:一个物体它是悬浮的,它是1g每立方厘米,弄懂没有,好像有点难。考考你们好不好?
T:808g的物体,体积是1596立方厘米,它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准备好答题器!
T:写好了把四个答题器放回盒子里。答好了吗?还有四个孩子没完成。
T:我们来看看哈,ABC,A26个,B5个,C18个。那么我们认为,A是正确的,可不可以?就是谁多谁是正确的。可以吗?我现在不是很明白到底哪个是正确答案,谁来说说道理
S:因为我看下面的数字基本悬浮都是1克,他现在每立方厘米超过了1克
T:你是怎么算的?是谁除以谁?
S:质量除以体积
S:808克
T:请告诉我你怎么算的?
S:1596
T:808除以1596大约多少?约等于0.5
那你告诉我,是什么?
S:应该是浮
T:他自己纠正了自己,很了不起
S:我选的是A,因为他算出来是0.5-1克,比1克更轻,所以是浮
T:他比1g更重还是更轻?
T:选c的举手,他们之前就弄明白了
T:选b的举手
T:今天的实验一,评价一下,还可以,我们现在进入实验二,一起读!
- 实验二:“同型号”潜水艇编队
T:我们潜水艇要派出去打仗了,三只潜水艇要变成一样大,念题目
T:这个大瓶子质量不变,是多少?体积变小跟中潜水艇一样,它才可以和同型号潜水艇编队,这个小瓶子也是质量不变,体积变大的空瓶子一样,变成一艘同型号的3艘潜水艇,它的沉浮状态会改变吗?
T:这个实验可以做吗?谁来告诉我,你准备把他怎么变?你用什么方法把他体积变小?
S:往每个瓶子里面加入相同的水
T:我现在要你变小,变得跟中潜水艇一样大,
S:大瓶子里可以拿掉一些弹珠
T:还是没有变小,拿掉还是这么大,你的方法是什么?
S:把大瓶子里的倒出来,把中瓶子里也倒出来,再把大瓶子倒出来的倒到中瓶子里
T:倒下去还是没倒满,还没到205克,它太小了,你打算怎么做
T: 你的方法,你打算怎么做?你有什么特异功能把它变小?
S:刚刚那位同学的思路我觉得还可以在中瓶子里加上一点水
T: 这个大的把它变小,能不能把它变小,我们这个课堂上做不到,小的把它变大能不能做到?也做不到。我们都不是孙悟空,我们怎么办?一起读
S: 不动手,用思想
T: 停,做好。像这样的方法,我们用数学的方法,我们发现好多个孩子是用这样的方法。谁来说,什么意思,你告诉大家
S:我觉得应该大的那个瓶子....
T: 这个设置,202.5除以82什么意思,你能说吗?你坐下你来说
S:把悬浮的大瓶子,把它变小之后,用大瓶子的质量除以中瓶子的体积,约等于2.47克。
T: 那么2.47g说明了什么?
S:2.47克因为大于1克,所以是沉的
T: 它每立方厘米2.47g重不重,所以沉了。第二个呢?
S:第二个把小瓶子的质量除以中瓶子的体积,约等于0.38克,0.38克小于1克,所以是浮的
T: 它就浮上来了。你的设置,他能够做出这样的回答,都用了这样的方法,很好,这是数学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比如推理,等,女同学你来回答
S:我认为可以讲弹珠拿出平均分给三个瓶子,或者将弹珠拿出加入同质量的水
T: 怎么呢?在思考一下,男同学你来说
S:我觉得将大瓶子缩小到中瓶子的大小,体积变小后,造成的浮力也会变小
T: 这个是多少g它刚好悬浮?现在它要变成几克了?
S:202.5克
T: 那么这个瓶子你拼命装,它会怎么样?
S:会沉下去
T: 你是用推理的方法。那第二个瓶子呢?
S:水装进中瓶子里应该会浮起来,因为它变成原来的80.1克。
T: 它变成原来的80.1g变成了多少?
S:31.3克
S:浮起来
T: 里面的水少了,所以它浮上去了。502班其他小朋友有没有听明白?
T: 说一说实验二的感受?
S:实验二相对来说更复杂一些
T:复杂一些,还有吗,你的感受
S:难度较大
T:还有吗,你说
S:实验二相较于实验一更需要打开我们的思维去想这个实验怎么证明它
T:实验一怎么做的,实验二是怎么做的?
S:实验一我们是动手操作,实验二我们是用大脑思考
三、拓展
T:其实伟大的科学家就是这样做实验的。伟大的阿基米德说过,请你齐读?
T:他有没有跑到宇宙当中去把地球翘起来,他靠的是什么?是思想!
T:爱因斯坦,抱着一束光线,在宇宙当中旅行,它在16岁的时候做的这样的一个了不起的思想。小朋友敢不敢做一个。回去和你的科学老师去交流一下。希望小朋友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和想象。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