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精华帖:观点评课:优化实验教学·助推思维发展
精华帖地址:http://lt.zjxxkx.com/showtopic-71811.aspx
作者:章俐鑫
选自:小学科学教学论坛-教学研究
实验教学作为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直接影响学生对科学的认知以及对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通过优化实验教学,不仅可以让实验现象更明显,提高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推动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发展,实现科学思维的进阶。
陈老师和周老师执教的两节课,都是五下第四单元《热》当中的内容。分别是第一课时《温度与水的变化》和第二课时《水的蒸发和凝结》。这两节课有个共同点就是都属于典型的实验探究型课例。接下来我从改进实验材料、优化实验设计和融合情境评价三个方面展开分享。
一、改进实验材料,凸显实验效果
实验探究型课例的关键是实验,实验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陈浩天老师的《温度与水的变化》一课主要是围绕“水加热时的变化现象”这一实验展开。按照课本中的图示进行实验,我们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用石棉网和酒精灯加热敞口的烧杯时,水不容易烧沸腾,实验时间太长,有时甚至要一整节课。基于这样的下水实验结果,对实验材料改进是必须的。
首先找出工具箱里的器材。用试管代替烧杯减小水量,再用橡胶盖盖住试管并加入温度计,实现即可以让试管密封加速水加热,又能插入常规温度计便于学生观察与读数。尝试后发现水沸腾时间缩短很多,但是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不会保持在100℃,而是会有不同程度的继续上升。还由于小试管内气压过高,温度计容易掉下去碰到试管底部,容易引发温度计破损,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我们想到了使用三颈烧瓶:中间插入温度计,一头用橡胶塞密封,一头套上塑料袋。水能较快沸腾,还能通过塑料袋收集到水蒸气,让形态变化更显著。抱着尝试的心态,我们第一时间跑到仪器店,定制了专门可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三颈烧瓶替换原烧杯作为实验器材。在下水实验的过程中,发现这套器材虽然能让水较快沸腾,但密封导致气压升高,沸点升高的问题依旧突出,且塑料袋会胀得很大,容易因高温而变形,存在安全隐患。继续改进2.0版本,仍旧使用三颈烧瓶,中间插入温度计,一头密封,一头开放,舍弃塑料袋,从瓶口的水雾观察现象。但沸点升高问题还是有待改善。最终3.0版本:敞开两口,气压平衡,水温基本维持在100℃不再上升。还能从打开的瓶口观察水雾冒出,器材改进成功。
周涵潇老师的《水的蒸发和凝结》一课主要有“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的关系”和“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两个实验。在第一个实验中,周老师采用金属调羹代替烧杯,让水的加热更加快速,再用电子数显温度计让整个水加热过程的温度变化更直观,降低学生的读数难度。在第二个实验中,用金属杯代替烧杯,让水的凝结现象更加明显,还能有效区分杯内还是杯外的水滴,效果明显。
二、优化实验设计,呈现实验过程
设计实验环节,课堂常常采用师生共同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验器材讨论实验的操作过程,也有使用演示和微课指导的方式指导学生的实验过程。面对一些复杂的实验,这样的指导常常让教师感到费时费力,但又担心学生在实验操作时难以按照要求完成,从而影响实验中的探究和思维的提升。
陈浩天老师这节课在实验设计环节,因为该实验需要加热、冷却、再加热,又有两个3分钟的计时点,直接以微课或讲述的方式,学生难以内化吸收。因此创新采用板书呈现实验过程,以箭头表示温度的升降,并将学生的猜想也融入其中,让整个实验过程通过板书一一呈现。学生在实验开始前能整理感知实验过程和要点,在实验中也能依次经历,在研讨时更能直观讨论。
周涵潇老师这节课在实验设计环节通过师生研讨一起设计实验,并不断出示新材料改进实验设计,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和操作。还采用微课指导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明确实验过程,效果显著。
三、融合情境评价,助推思维发展
“创设大情境,打造精致课堂”一直是我的教学主张。在大情境的串联下,综合板书、评价、指导等课堂各个环节,让情境贯穿整个课堂的各个部分。
陈浩天老师的这节课为了让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创造了“水精灵”这一卡通人物串联整节课堂,并且将评价与水精灵相结合:通过发放“水精灵”的贴纸,兑换神秘礼物的方式作为特色评价手段;将环节也与水精灵相扣:通过水精灵发问的方式串联起各个环节,并在研讨过程中将评价语言与其结合起来。在研讨中在两个计时处根据数据展开分析,得出自己的想法。再总结提出让温度变化和水的形态变化是由于热量的关系,这样的研讨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助推学生的思维发展。最后的奖品冰块也不仅拓展了课后实验的可能,还为下一节课作了铺垫。
周涵潇老师也采用了吉象作为评价元素贯穿全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最后,我想说:过程很苦,成功很酷!要上好一节课的过程必然是苦涩的,但是上好了一堂课,成功的感觉也是很酷的!希望大家都能感受到好课的成就感,激励自己不断开发出更多的好课!感谢上课老师的辛苦付出,感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