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富阳:数智赋能 思维成长——2024学年第二学期富阳区小学科学青年科学苑培训活动
近日,富阳区小学科学青年科学苑在东吴小学进行本学期第一次集中培训。在团队导师及杭师大来文教授的带领下,以跨学科概念为统领,人工智能为辅助对教材进行课堂实践。
一、团队磨课
前期,各组团队开展了多轮组内与组间的说课、试课与改课活动。导师带领学员们对课例进行在地化重构,聚焦儿童前概念的分析,研讨指向科学思维发展的情境化探究实验设计,评估AI技术植入课堂教学的适恰性,打磨具有区域特色的实证课堂样态。
二、课例展示
东吴小学 吕丽娟《导体和绝缘体》
吕老师采用标准化实验流程培养实证精神:预测物体导电性→三次规范检测→工具自检校准。通过验电球揭示人体导电现象,破解"绝缘体绝对不导电"的认知误区。以结构化板书对比导体与绝缘体的特性。整堂课贯穿"合作探究-质疑修正-实践应用"的科学思维链,有效落实课标要求的物质属性探究主题。
富春五小 段锦辰《哪个热得快》
段老师创设"锅具材料优化"的情境,开展导热性分层探究。初阶通过感温油墨显色观察建立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等概念,进阶使用数字温度计记录铜、铝的导热曲线,理解材料导热差异的量化表征。结合"锅柄选材"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辩证分析导热性、成本、安全等因素,培养"现象观察→数据论证→综合决策"的实证意识。
富春八小 夏一璐《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夏老师围绕种子内部结构与功能,构建递进式探究链。学生先绘制种子结构猜想图,再通过解剖不同发育阶段的蚕豆进行对比观察,发现胚根、胚芽、子叶等结构的发展变化。在"假设-验证"的实证过程中,学生自主归纳种子各部位功能,建立生命延续的科学认知,完整经历"猜想绘图→实物解剖→概念建模"的思维发展路径。
富春三小 饶婷婷《导体和绝缘体》
饶老师通过16种材料系统性检测建构导电概念。学生经历完整探究流程:依据经验预测→电路检测器验证→导电性归纳分类。通过拓展讨论"潮湿木棒是否导电",引发学生对材料属性边界条件的批判性思考。利用人体导电实验与安全用电指南相结合,实现"知识建构→辩证分析→生活迁移"的三阶思维提升。
三、专家引领
杭州师范大学来文教授认为这四节课例均体现了"证据导向"的教学理念。其中,段老师用温度数据替代主观感受,实现材料属性的量化认知;夏老师通过蚕豆发育序列的实物解剖,使"种子内部结构"的科学概念获得实物证据支撑;吕老师和饶老师通过规范检测流程破除生活经验误区,培养学生基于实证的批判性思维和严谨探究态度。针对实证教学实施,来教授提出了相关建议:教师需构建"实验观察→证据获取→结论形成"的逻辑闭环,且问题设计应体现认知梯度,注重证据的分级收集,建议适度运用技术,实现抽象概念具象化。
最后,教研员金蕾红老师对本次活动做总结性发言。青年科学苑团队以集体智慧赋能个体成长,通过多轮"说-试-改"的协同教研,在课例重构中精准聚焦儿童认知规律,创新技术融合路径,打磨出具有区域辨识度的实证课堂范式。特别感谢导师团队以专业引领助力青年教师实现从经验型到研究型的跨越。期待团队继续打造"具身探究-数据可视化-概念建模"的立体课堂,持续深耕科学思维培养的课堂实践,共同谱写区域科学教育新篇章。 通过本轮组内外的说课、试课、改课以及专家引领等环节,富阳区小学科学青年科学苑的学员们积极研讨、思维碰撞,对基于儿童经验的科学实证课堂有了更深的理解。未来,导师与学员们将持续探索数智赋能下的“实证导向、儿童立场”的教学范式,助力区域科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通讯员:富春八小 夏一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