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小学科学教育

 

小学科学教学网

XIAO XUE KE XUE JIAO XUE WANG

小学科学教学网

XIAO XUE KE XUE JIAO XUE WANG

专注于小学科学教育

 

小学科学教学网

XIAO XUE KE XUE JIAO XUE WANG

专注于小学科学教育

 

  • 回到顶部
  • 0571-56870075
  • QQ客服
  • 小学科学教学

蚂蚁如何塑造生物多样性?

首页    教师之家    科技前沿    蚂蚁如何塑造生物多样性?

蚂蚁如何塑造生物多样性?

以下文章来源于蚁学前沿,作者Gao Lab

 

IMG_256

 

 

 

How ants shape biodiversity

在地球两极之间,蚂蚁对其他生物群的影响是大多数动物无法比拟的。通过与动物、植物、真菌和微生物的互动,蚂蚁培养了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互利共生关系(metabolic mutualism)以及利用社会性寄生的剥削关系。这些多样的关系意味着蚂蚁是许多栖息地的关键分类群,直接或间接地支持着其他物种的群落。然而,除了这些相互作用之外,还有一个不太明显但重要的影响:通过它们的集体生态压力,蚂蚁对栖息在陆地环境中我们所观察到的物种施加着生存偏差(survivorship bias)。如果陆地上的生命需要经过这样一种由蚂蚁驱动的选择性过滤,那么了解这类昆虫如何塑造生态群落并融入其中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接下来,我们将带大家了解蚂蚁是如何塑造生物多样性的,以及人类对这些社会性昆虫造成的影响。

1、蚂蚁霸权

如果我们能穿越回到一亿四千五百万年前的白垩纪后期,当时的热带森林会是什么样的呢?在南洋杉树的包围下,翼龙在头顶上呼啸而过,远处传来蜥脚类动物沉重的脚步。但对昆虫学家而言,那会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景象——缺少了蚂蚁的存在(因为蚂蚁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无处不在)。对于这个古老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来说,蚂蚁的缺失和巨型爬行动物的存在一样重要。据估计,如今蚂蚁约占热带森林动物的四分之一,它们大量存在且分布至温带。简而言之,蚂蚁是生态系统的工程师,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塑造着群落结构:蚂蚁以捕食或竞争的方式对其他生物类群产生负面影响;如为它们共栖的动物类群创造自由的空间(远离天敌),充当社会性寄生类群的寄主,影响种子传播和授粉等。

IMG_257

图1 白垩纪想象图(图源:https://www.yebaike.com/d/file/20210408/a8982d58be3899e1860106ed9a6d89bd.jpg)最早关于蚂蚁出现的确凿证据是白垩纪后期——在9900万年前的缅甸琥珀中发现了罕见的蚂蚁祖先类群。然而,在过去的4000万到5000万年里,化石沉积物中蚂蚁的数量和多样性急剧增加,这意味着蚂蚁目前的霸主地位是一种新现象(图2A)。目前已知的蚂蚁有一万四千多种,它们的崛起代表了地球历史上生物圈最重大的变化之一,将现代生态系统分成了两部分:一个是由蚂蚁主导的中心区域(表层土壤、落叶层),包括植物的大部分表面积(延申到森林冠层);另一个则是与蚂蚁隔离开来的外围区域(图2B)。

IMG_258

图2 蚂蚁的崛起

(A)从白垩纪到近代化石沉积物中蚂蚁的百分比(改编自Parker和Grimaldi, 2014);(B)现代以蚂蚁为主的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生存偏差,类似于军用飞机被敌人破坏后仍能飞回家的区域,只观察到通过蚂蚁选择并适应有限数量的可用生态位的物种;居住在其他壁龛(没有弹孔的部分)的物种被淘汰,从未进入近现代。(图片改编自Martin Grandjean, McGeddon和Cameron Mol(CC BY-SA 4.0)

这两部分生态系统中的无脊椎动物的表型和生活史都是由蚂蚁塑造的:前者通过进化出能够与蚂蚁共存的特征,后者通过进化出可以躲避蚂蚁的特征。尽管我们现在已看不到,但能推断曾经一定存在过许多与蚂蚁不相容的无脊椎动物谱系,它们在蚂蚁的选择中被淘汰以至于从未进入近现代。

2、不对称的竞争

为集体服务的蚂蚁个体为相较于独居的无脊椎动物而言更具有竞争优势。在地球上蚂蚁种群最丰富的热带森林中,蚂蚁群落是种子、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主要资源库,这些功能是其他动物不可替代的。实验条件下,将蚂蚁从马来西亚森林移除时,资源清除率下降超过了50%,这一部分的缺失是无法由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来补偿的。保卫蚁群,保护本地资源不受竞争对手的侵害,以及许多蚂蚁进化出的全面性或掠食性饮食——都培养了蚂蚁对其他物种的攻击性。相比之下,独居的无脊椎动物是无力的,它们的种群暴露在长期的捕食、干扰和剥削竞争中;最终的结果是整个生态系统选择防御或回避策略,允许与蚂蚁共存,或者投资于r选择策略,以缓冲蚂蚁的高捕食率。

另一方面,蚂蚁的生态优势和侵略性为其他生物开辟了新的生态机遇。首先,重要的生态系统能量以收获的资源及其转化产物的形式集中在蚁群内,其结果是利用这些资源的无脊椎共生体类群的多样化发展。其次,蚁群的运作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蚂蚁为植食性昆虫提供保护以换取富含能量的碳水化合物或直接从植物中获取。此外,部分蚂蚁通过与真菌共生及内共生细菌的代谢共生来获得限制性营养素。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蚂蚁创造的生态位是如何在生态和进化的时间尺度上塑造群落的,以及当蚂蚁被释放到原始生态系统中时会发生什么。

3、适蚁性的进化

蚁群通过表皮碳氢化合物(CHCs)实现凝聚力,CHCs是一种虫体表面的非挥发性化学物质。这些长链烷烃和烯烃的混合物是蚁群特有的,使筑巢者能够识别彼此,保护巢穴免受入侵者的侵害。反言之,一旦有生物群体成功渗透进蚁群,那么得到的回报也是巨大的,由此孳生了与蚂蚁共栖互利类群的普遍演化,即专门在蚁巢内寄生生活的共栖生物体。

IMG_259

图3 蚂蚁与蚜虫

(图源:https://pic.quanjing.com/e9/pk/QJ6558371482.jpg@!350h)

据估计,有1万到10万种这样的物种存在,其中许多能够与宿主建立密切关系,对群体生活的适应可能涉及行为、化学生态学、解剖学和生活史的巨大变化,在融入巢穴社会结构的物种中可以看到极端的表型:这样的生活方式在整个系统发育过程中零星地进化。工蚁会将蓝蛱蝶和金纹蛱蝶(Lycaenidae和Riodinidae)的幼虫带入巢穴,通过交哺行为喂食(图4A)——这种共生是通过欺骗策略实现的,包括对蚂蚁幼虫CHCs的化学模仿模仿蚁后的振动信号的产生。同样,在直翅目中也存在与蚂蚁相互喂食的物种——蟋蟀,它们从工蚁那窃取CHCs,以进行化学伪装(图4B)。人们还发现了似乎无穷无尽的其他寄生动物,包括衣鱼、苍蝇、黄蜂、螨虫、蜘蛛、千足虫,甚至蜗牛。而在甲虫中,适蚁性物种(即与蚂蚁共栖,互利共生的生物类群)的数量不断激增,在177个鞘翅目科中,至少有33个科包含了适蚁性物种,了解其中缘由是极具意义的。甲虫最首要的重要创新,即具有物理保护作用的鞘翅可能会带来相对的优势,但可能90%的蚁寄生甲虫谱系中只有两个家族中出现这种进化。这些甲虫被接纳到这些臭名昭著的敌对蚂蚁的巢穴中,并在宿主的流动聚居区中的森林穿过迁徙,有些动物和蚂蚁同步移动;还有一些紧贴在工蚁身上“搭便车”,甚至一些物种(如Nymphister kronauer)会附在工蚁的腰上,被携带着走,就像蚂蚁的第二个腹部(图4C)。

IMG_260

 

图4 (A)与日本弓背蚁通过营养通道进食的一种蝴蝶幼虫(Niphanda fusca);(B)一头白带蚁蟋(Myrmecophilus albicinctus)正在与一头细足捷蚁(Anoplolepis gracilipes)工蚁进行营养共生;(C)克罗瑙尔小丑甲虫(Nymphister kronaueri)紧紧抓住行军蚁(Eciton mexicanum)的腰;(D)向莱曼氏蚁(Formica lemani)工蚁分泌腹部分泌物的一种喜蚁隐翅甲虫(Lomechusa sinuata);(E)三种隐翅虫蚁客和它们的各自行军蚁宿主;(F)时间校准系统发育树中,橙色区域是具有蚁客属性的隐翅虫谱系;所有这些谱系都是在新生代随着行军;蚁的多样化而逐渐形成的,并在1.05亿年前拥有一个自由生活的共同祖先;(G)时间校准系统发育树中橙色区域是具有蚁客属性的甲虫谱系,在新生代,从自由生活方式到寄生生活方式的转变在许多谱系中逐渐发生;

适蚁性在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中的阐述最充分,这是一个由64000个物种组成的分支,是后生动物(Metazoa)中物种最丰富的家族。大多数隐翅虫是生活在废弃物中的肉食性昆虫,但数十到数百个谱系已经逐渐进化成具有根本共生适应性的蚁客种群。隐翅虫科昆虫的鞘翅通常很短,以露出灵活的腹部,通过快速蠕动来移动,他们通常还具有化学防御腺体,其中的一个隐翅虫亚科Aleocharinae的物种利用防御腺体来产生诸如警报信息素之类的化合物,以分散宿主蚂蚁的注意力。其他物种则是通过“安抚”腺体分泌的分泌物“平息”蚂蚁的攻击,推动蚁群接受寄居(图4D)。与“伪阎甲”(clown beetle)类似,该亚科包含许多与行军蚁相关的谱系,其中一些表现出明显的类似蚂蚁的蚁科形体,这种形态可能提供蚂蚁的触觉功能,导致甲虫与宿主间异常密切的社会互动(图4E)。

IMG_261

图5 一种形似蚂蚁的隐翅虫

(图源:https://kano-sns.guahao.cn/Juq510019204)

为何适蚁性在甲虫中进化频率如此之高?一个在蚂蚁占主导地位的生态系统中的生存偏差的案例研究给出了答案。histeridsAleocharines(两种隐翅虫)的解剖学基础显示其是超防御性,前者是生理上的,后者是化学上的。两者都可能在蚂蚁生态崛起之前进化来的,因此这些甲虫群适合与蚂蚁共存。当蚂蚁开始出现在这片土地上时,它们就准备好专注于蚁巢内资源丰富的生态位(图4B)。

IMG_262

图6 蚁蟋Myrmecophilus acervorum 和毛蚁属蚂蚁 Lasius sp.

(图源:https://antwiki.org/wiki/File:Myrmecophilus_acervorum_with_Lasius_sp._(Thomas_Stalling).jpg)

通过“伪阎甲”与蚂蚁的共生发现,与蚂蚁群居生活的开端接近,这一发现强调了这些甲虫对进化出蚁寄生行为的强烈倾向:缅甸琥珀中的一具化石展示了很可能在过去与一种早已灭绝的祖先蚂蚁共生的蚂蚁寄生现象,表明了“伪阎甲”与蚂蚁的共生关系很可能在更早就已建立。类似地,好蚁性甲虫最近的共同祖先是一种具有化学防御的、自由生活的甲虫,存在于1.05亿年前。然而随着行军蚁的多样化,它的多个后代并行地进化出了共生关系(图4F)。其他的蚂蚁谱系迁移到其他蚁群的群体中,而大多数蚁系仍然是自由生活的,但由于有效的化学防御,它们能够承受不断上升的生态蚂蚁压力。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另一甲虫亚科中,祖先的地面规划具有物理保护作用,类似于阎甲科(Histeridae),并且早在新生代蚂蚁统治时期出现,当时这些甲虫保守地进化出了蚁寄生性。(图4G)这种模式强调了当蚂蚁盛行时,那些偶然拥有防御性生态形态的分类群是如何能够共存和多样化的。随着地球持续变暖,这些物种,以及其他无数直接或间接受到蚂蚁影响的物种,将如何独善其身?蚂蚁的群落组成将在全球范围内发生变化,且这一变化已经在进行中,因为耐热物种和那些来自较温暖栖息地的物种以牺牲更脆弱的物种为代价而扩散。如果我们想要与这些微小的生物圈雕刻家建立互利共生的关系,就必然要清楚地了解它们与其他生物间的关系。

本文译自:

Parker,Joseph et al.How ants shape biodiversity.Current Biology,Volume 31, Issue 19,R1208-R1214.

本文作者:魏健民

本文编辑:雷文卓、周泽雯审审校校:高琼华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原创作品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请尊重原创,如公众号转载1.请标注作者及本公众号名称、保留本公众号名片2.授权联系:gaoqionghua123@163.com

 

2025年4月8日 15:34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