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海宁:基于儿童立场 促学生交流有效发生——海宁市小学科学高级教师培训
11月28日,海宁市小学科学高级教师培训暨研讨交流环节主题教研活动在周王庙镇中心小学举办,来自全市各小学科学高级教师近7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上午,周王庙镇中心小学的崔蕾蕾老师带来四上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第四课《弹簧测力计》,崔老师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比较2个橙子的重力大小,引出测力计,设计制作一个测力计来解决问题。制作过程中发现没有刻度无法进行测量,出示直尺给学生以启发。通过画一画,说一说,让学生体会到测力计制作过程。然后通过弹簧测力计和橡皮筋测力计的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橡皮筋测力计大刻度之间的距离不均匀,而且容易断裂,所以实验室用的都是弹簧测力计,认识弹簧测力计组成部分。最后用学生自制的弹簧测力计测量2个橙子的重力,得到了2个橙子的具体重力大小,不仅让学生经历弹簧测力计的制作过程,还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
硖石小学的贾海龙老师执教了六上的《斜面》。贾老师以“采购石头装饰校园”作为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石头很重,有什么办法帮助老师把石头运到卡车上?贾老师以两个有关斜面的关键探究问题为主线,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在明确问题的情况下,对斜面的研究更投入、深刻。最后通过汇报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最终发现并总结规律。在研讨交流中引起学生思维冲突,促进学生对不同坡度斜面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展板,帮助学生丰富对生活中斜面这种工具的认知,了解工具和技术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上午两节课后,来自狮岭小学的蒋斌峰老师点评的这两节课,并带来了观点报告《促进学生研讨交流环节有效实施的实践与思考》。蒋老师告诉大家,研讨交流属于活动后信息处理加工,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蒋老师建议大家从小组成果展示、过程视频或者图片、活动的数据方面,提供学生研讨交流的支架,促进学生研讨交流有效发生。
鹃湖小学陈洁老师展示了五上《心脏和血液》。课始,陈老师让学生测一测一分钟的心跳,以心跳为出发点,再通过动物心脏推测心脏的工作原理,模拟每分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的次数来感受心脏每天的工作量,围绕探究心脏跳动的作用来展开科学探究。在此基础上,再出示模拟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建立对血液循环系统的感知,理解心脏、血管的功能以及工作过程,学生感悟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脏和血管的健康,进而激发学生保护心脏的意识。
最后,科学教研员沈强老师作了《促进交流研讨环节有效实施的实践与思考》的报告,沈老师重点向大家呈现了科学课程4大核心素养:科学观念(基础)、科学思维(核心)、探究实践(关键)、探究责任(方向)。并对新课标理念下的科学课提出建议,希望大家花更多的的时间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对话中心的课堂”转变到“任务中心的课堂”。沈老师提醒大家:平时教学中,交流环节要注重澄清事实、呈现数据,研讨环节要侧重对现象表达看法、形成观点,对数据进行分析、形成概念,还要对实践效果进行评价。交流研讨是学生思维活动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落实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环节。沈老师强调要让研讨真正有效,必须注意几点:首先要有3个准备:有交流的心理准备,有交流的时间准备,有梳理的空间准备;其次,交流研讨是一个过程,要给学生提供支架,学会转化,换一种方式进行表达;要让学生经历科学研讨过程,完善科学活动经历,获得像科学家一样有“身份认同”,体现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