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11-扁鹊望色诊病
11 扁鹊望色诊病
温州市实验小学 廖贵慧
一、教材说明
(一)聚焦问题
司外揣内,是指通过观察事物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也称作“以表知里”。它是中医一种独特的科学思维方法。望色诊病是中医司外揣内方法中的一种,是指通过观察面部皮肤颜色和光泽的变化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望诊方法。教材以古代的讳疾忌医典故引入话题,聚焦司外揣内诊病原理、四诊手段之一的望色诊病方法,激发学生了解中医诊病方法的兴趣。
(二)读一读
教材讲述了扁鹊多次觐见蔡桓公,建言蔡桓公治病及蔡桓公不治身亡的过程。过程中扁鹊运用高超的望诊技巧判断蔡桓公的病情,每次都分析了蔡桓公病情的发展情况,提出不医治的后果,但蔡桓公不加理睬,等病入骨髓才想到治疗,最后不治而死。教材提供了一个典型事例,给学生提供讨论的话题。
(三)想一想
根据扁鹊觐见蔡桓公建言治病的真实情景,需要学生分析蔡桓公死亡的原因,提醒学生要多观察自身健康状况,出问题及时检查治疗。还需要学生分析扁鹊是从哪些方面诊断出蔡桓公病情的,扁鹊认为每个阶段的病情可以采取哪些治疗手段,扁鹊的诊疗手段在中医上称作什么原理。
(四)学一学
教材介绍了中医司外揣内这种独特的科学思维方法,及四诊法中的“望色诊病”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望色诊病的一些具体方法,促进学生对望色诊病方法的理解。
(五)做一做
这是学生的实践活动,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引导学生用镜子观察自己或同桌的面色,简单判断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二是依据《红楼梦》里林黛玉的面色分析她可能是哪个脏器出了问题。
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司外揣内是中医一种独特的科学思维方法。它有四诊法,分别为“望”“闻”“问”“切”。望色诊病是中医司外揣内方法中的一种,在中医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课通过“读一读”“讳疾忌医”的典故,引出扁鹊望诊及相应的治疗分析,获知蔡桓公死亡的原因;通过“想一想”的解读让学生知道中医司外揣内的原理;通过“学一学”向学生进一步介绍司外揣内的思维和望色诊病的方法;通过“做一做”让学生应用望色诊病方法,通过体验加深认识。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少已有过中医“望”“闻”“问”“切”的经历,但只是被动的体验,不知道其中的原理与方法。因此,本课通过“讳疾忌医”的典故,引导学生知道司外揣内是中医的一种思维方法,望色诊病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诊病方法;了解司外揣内的基本原理及望色诊病的简要方法,能应用简要的望色诊病方法进行健康诊断,激发学生对望色诊病方法的认识和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中医司外揣内的诊病原理,知道它是中医一种独特的科学思维方法;
(2)了解中医司外揣内有四种诊断手段,知道望色诊病的简要方法。
2.能力目标
学习简单的望色诊病方法,初步掌握简单的健康诊断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中医望色诊病方法的神奇,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医学的学习兴趣及选择中医治病的意识。
(四)重难点
重点:了解司外揣内的诊病原理及望色诊病的简单方法。
难点:掌握一些望色诊病的简单方法,并进行健康望诊分析。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小组中医诊断方法阅读卡(每生一张),简单望诊方法卡(每生一张)。
2.学生准备
小镜子(每生一面)。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1)课件播放发红脸色图,引起思考。
①小青同学早上起床时,头晕眼花,脸发烫,用镜子一照,看到这样的情况,你们觉得可能发生了什么状况?
②如果你是一名医生,在她来到你面前时,你会怎样看病?
(2)将谈话导入新课。
刚才一些同学提出了自己的做法,说明这些同学不但会观察,还会总结思考。
刚才提到的看脸色、看舌头、看眼睛、看喉咙、摸额头等,都是中医常用的诊疗手段。这些做法在中医中又有什么诊疗秘密呢?为增长这方面的中医认识,我们还是一起来看一则历史典故吧。
2.了解司外揣内及望色诊病
(1)教师讲解“讳疾忌医”的典故。
(2)提问:
①在典故中,扁鹊观察发现了蔡桓公有哪些病症?
②每个阶段可以采取什么中医治疗措施?
③为什么蔡桓公最后会死去?扁鹊为什么要逃到别国去?
④蔡桓公死亡这件事提醒我们在健康上要注意什么?
⑤想一想:蔡桓公的病情具有怎样的发展过程?扁鹊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的哪种诊病原理?关于这方面的中医治疗方法还有哪些秘密?下面请自主阅读“小组中医诊断方法阅读卡”,你定会知道其中的秘密。
(3)教师下发“小组中医诊断方法阅读卡”(包含课文“想一想”“学一学”中相关文字资料,可以自行重新设计内容),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问题,小组交流后进行全班分享。
小组中医诊断方法阅读卡 在“讳疾忌医”的典故中,扁鹊运用高超的望诊技巧,通过对蔡桓公的神情、面色、体态等外部细微变化的观察,断定蔡桓公的病情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直至病入骨髓,无药可救。临床上,医生以人体外部可见的各种征象为依据,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以及严重程度等,就是中医“司外揣内”的诊病原理。 司外揣内,是指通过观察事物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也被称作“以表知里”。它是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科学思维方法。中医诊病主要是采用司外揣内的方法,应用望、闻、问、切四诊手段,通过辨证分析确定体内脏腑病变,从而指导治疗用药。例如,发现舌尖红、有芒刺就知道是由于心火太旺的关系;发现鼻流浊涕,就大体可以判断肺脏有热。中医的许多理论其实就是运用司外揣内的思维方法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的。 四诊中的“望诊”,它在中医诊断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列为四诊之首。望诊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舌诊等五个部分。“望色诊病”属于全身望诊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观察面部皮肤颜色和光泽的变化来了解病情。 皮肤的颜色主要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由于面部血脉丰富,因此能够反映人体气血运行以及脏腑的健康状况。例如,面色萎黄往往预示脾胃虚弱,面色发青则多是肝脏出现了问题。 皮肤的光泽主要指皮肤滋润或枯稿。如气色鲜明、润泽,表示病情轻浅,预后良好;反之,如面容枯槁、没有光泽,往往预示体内精气受伤,疾病向坏的方向发展。 |
先小组交流如下问题,然后抽小组代表进行全班分享交流:
①蔡桓公的病情是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②扁鹊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怎样的诊病原理或思维方法?
③司外揣内包含了哪几种诊段手段?说说你的理解。
④请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你碰到的四诊情况。
⑤望色诊病是一种怎样的诊病方法?
⑥望色诊病中关于皮肤颜色又分为几类?你觉得自己属于哪类?
⑦皮肤光泽主要是指什么?你觉得自己脸上的皮肤光泽好不好?
3.学习望色诊病方法,指导学生简要判断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
(1)教师下发“简要望色诊病卡”,引导学生边学习边思考自己可能的健康情况。
简要望色诊病卡 健康脸色:通常是微黄,显红润而有光泽。 不健康脸色:常常表现出多种异常的脸色,如苍白、潮红、青紫、发黄、黑色等。 望色诊病的简要参考方法如下: ①苍白脸色:中医认为这大多是属虚病或寒症,是体质差的表现。此外,如大出血、休克引起毛细血管强烈收缩、甲状腺机能减退、慢性肾炎、铅中毒等,也会引起脸色苍白的现象。 ②潮红脸色:有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前者的出现与饮酒、日晒、剧烈运动或情绪活动如愤怒、害羞等有关;后者主要是发生在感染引起的高热性疾病,如伤寒、疟疾、肺结核、肺炎等。 ③青紫脸色:中医认为属寒证、痛证,剧烈的疼痛常常使脸色苍白而带青紫,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等也都会使脸色变为青紫。 ④发黄脸色:中医认为主要属脾虚、湿阻。多见于肝炎、胆结石、急性胆囊炎、肝硬化、肝癌、胰头癌等患者。 ⑤黑色脸色:中医认为脸色发黑是肾亏损的表现,故常用补肾药物予以治疗。此外,肝硬变、肾上腺素功能减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心肺功能不全、肝癌等患者,也会出现脸色变黑。 |
(2)下发小镜子,分组进行自我观察或观察同桌。
(3)讨论、整理、记录自己的诊断分析。
4.小结整理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中医的司外揣内诊病原理,知道它是中医独特的科学思维方法,它包含望、闻、问、切四诊法,还学习了解了一些简要的望色诊病方法。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更进一步走近了中医的诊病技艺,希望课后多去了解更多、更具体的中医诊病方法,多关注自己的健康问题,养成早发现、早治疗的习惯。
(七)板书设计
扁鹊望色诊病
三、参考资料
(一)司外揣内
司,主司、主持的意思;外,指因疾病而表现出的症状、体征;揣,揣摩、推测;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语出《灵枢·外揣》篇:“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就是说,通过诊查其外部的征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化情况。如《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说明脏腑与体表是内外相应的,观察外部的表现,可以测知内脏的变化,从而了解疾病发生的部位、性质,认清内在的病理本质,是一种中医诊察疾病的主要思维方法。
这种方法,也称作“以表知里”,也即通过观察表象,可一定程度认识内在的变化机理。例如,通过对脉象、舌象、面色及心胸部症状等外在征象和症状的观察分析,就可以了解心脏功能的正常与异常,并由此做出诊断,决定治疗。又例如,根据声音的低微还是响亮,可以判断肺气虚还是不虚等。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大多是以此方法建立起来的。
司外揣内这一方法与现代控制论“黑箱”方法有所类同。对于内部有着复杂联系又不便于打开,或打开后可能干扰破坏原有状态的研究对象(例如生命活体变化的过程),借“黑箱”方法,通过对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之间关系的对比研究,常可测知该对象内部的大致联系及其变化规律。
(二)望色诊病
望色诊病就是医者观察患者面部颜色与光泽的一种望诊方法。颜色就是色调变化,光泽则是明度变化。古人把颜色分为五种,即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诊。五色诊的部位既有面部,又包括全身,所以有面部五色诊和全身五色诊的区别。但由于五色的变化在面部表现最明显,因此常以望面色来阐述五色诊的内容。
由于民族、禀赋、体质不同,每个人的肤色不完全一致。我国人民属于黄色人种,一般肤色都呈微黄,所以微黄为正色。在此基础上,有些人可有略白、较黑、稍红等差异,但总体上我国正常人的面色应该是红黄隐隐、明润光泽。
病色是指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颜色与光泽,可以认为除上述常色之外,其他一切反常的颜色都属病色。病色有青、黄、赤、白、黑五种,分属肝、心、脾、肺、肾五脏。其五色主病如下:
1.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证、惊风证、肝病。
青色为经脉阻滞、气血不通之象。寒主收引,主凝滞,寒盛而留于血脉,则气滞血瘀,故面色发青。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痛也可见青色。肝病气机失于疏泄,气滞血瘀,也常见青色。肝病血不养筋,则肝风内动,故惊风,其色亦青。
2.黄色
主湿证、脾虚证。
黄色是脾虚湿蕴之表现。因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脾虚失运、水谷精微不得化生气血,致使肌肤失于充养,则见黄色。如面色淡黄憔悴称为萎黄,多属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于面部所致;面色发黄而且虚浮,称为黄胖,多属脾虚失运,湿邪内停所致;黄而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为湿热熏蒸所致;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郁阻所致。
3.赤色
主热证。
气血得热则行,热盛而血脉充盈,血色上荣,故面色赤红。热证有虚实之别,实热证,满面通红;虚热证,仅两颧嫩红。此外,若在病情危重之时,面红如妆者,多为戴阳证,是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上越所致。
4.白色
主虚寒证、血虚证。
白色为气血虚弱,不能荣养机体的表现。阳气不足,气血运行无力,或耗气失血,致使气血不充,血脉空虚,均可呈现白色。如面色晃白而虚浮,多为阳气不足;面色淡白而消瘦,多属营血亏损;面色苍白,多属阳气虚脱,或失血过多。
5.黑色
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痛证及瘀血证。
黑为阴寒水盛之色。由于肾阳虚衰,水饮不化,气化不行,阴寒内盛,血失温养,经脉拘急,气血不畅,故面色黧黑。面黑而焦干,多为肾精久耗,虚火灼阴,目眶周围色黑,多见于肾虚水泛的水饮证;面色青黑,且剧痛者,多为寒凝瘀阻。
(三)讳疾忌医
讳疾忌医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错误,不愿改正。
成语出处: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节选自《韩非子·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