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小学科学教育

 

小学科学教学网

XIAO XUE KE XUE JIAO XUE WANG

小学科学教学网

XIAO XUE KE XUE JIAO XUE WANG

专注于小学科学教育

 

小学科学教学网

XIAO XUE KE XUE JIAO XUE WANG

专注于小学科学教育

 

  • 回到顶部
  • 0571-56870075
  • QQ客服
  • 小学科学教学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致敬经典】路培琦:《树叶与人》

首页    教学研究    优秀课例    【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致敬经典】路培琦:《树叶与人》

路培琦:《树叶与人》

 

微信号 guixin-scicloud

功能介绍 支持科学教师专业成长,让每个孩子拥有良好的科学素养。

收录于话

 

     执教 | 天津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   路培琦

     学生 | 山西省太原市六年级学生

     时间 | 1988年

 

 

 

 

 

教学实录

[师] 听说你们很喜欢上自然课,我出个题目考考你们。

[师] (举起一根带叶的杨树枝)这是什么树的叶子?

[生] 杨树。

[师] 下面的问题可能难一点了。这树叶和我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生] 树叶和人都要呼吸空气。

[生] 都需要水分。

[生] 都有皮。

[师] 对,都有表皮。

[生] 都离不开阳光。

[生] 叶子的叶脉像人的血管。

[师] 说得太好了。他把叶脉和人的血管联系起来了。

[生] 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师] 啊,你还知道树叶和人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太好了!

[生]都是生物,都繁殖后代。

[师] 就整个植物来说是这样。还有相似的吗?

[生] 叶子是对称的,人也是对称的。

[师] 很好。不过有的叶子是对称的,有的叶子不对称。

[生] 人有毛孔,叶有气孔。

[师] 联想得很好。

[生] 人和树叶都是从小渐渐长大。

[生] 都需要营养。

[师] 不过,人靠嘴吃,叶子靠什么吃呢?

[生] 叶子靠叶绿素,自己制造食物。

评:这个教学环节很有价值,让学生去思考树叶和人之间的相似之处,把学生引到新鲜的课题中去,促使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积极联想,这对发展他们的思维大有益处。

[师] 还有吗?

(学生沉默,表示没有)

[师] 其实,还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师] 这节课,咱们研究的课题就叫作“树叶与人”。(板书课题)

评:教师在这里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种研究科学的方法。

[师] 下面发给每人一片叶子,量一量叶片的长度,注意从叶尖量到叶片和叶柄连接的地方。量的时候,要从尺子“0”刻度开始。精确到毫米,以厘米为单位。把测得的结果记录在纸条上,写出“几点几厘米”。

(教师分发树叶,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度)

[师] 怎样统计呢?

(放映画有统计表格的幻灯片)

这张统计图的纵轴表示的是叶片的片数,横轴表示的是叶片的长度。每个同学要在统计表的相应位置上标出自己的叶片长度,在表格内画“×”。

(全班同学分别到前面,在统计表的相应位置画上“×”,见后页图)

评:教给学生怎样进行统计,学会统计的方法,这是一个重要的技能训练。

[师] 从统计表上能看出什么呢?谁发现什么长度的叶子最多?

[生] 6厘米长的叶子最多。

[师] 还能看出什么?

[生] 最小的叶子长是2厘米。

[师] 最大的叶子长是多少厘米?

[生] 9厘米。

[师] 2厘米长的叶子有多少片?

[生] 1片。

[师] 9厘米长的叶子多少片?

[生] 4片。

(教师用彩色粉笔在图上勾画出倒U形曲线)

[师] 大家注意一下,这个图形像什么?

[生] 这个图形像山坡。

[师] 谁能看出大多数的叶子是多少厘米?

[生] 大多数的叶子是4~7厘米。

[师] 也就是说,中等长度的叶片最多,大的和小的叶片少。(教师边说边板书)

(教师关掉幻灯机,白纸上只留下倒U形曲线,把这张白纸移到右边钉好,露出下面一张白纸)

 

img1

 

评:只留倒U形曲线的方法很巧妙。这是一个抽象的过程,使学生的知识由具体过渡到抽象。

[师] 人的身高是怎样的,人的身高是否也会有同样的规律?

[生] 高的和矮的占少数,不高不矮的占多数。

评:学生把获得的知识进行了迁移。

[师] 是这样吗?以我们班为例,统计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身高填写在课前发下的统计表上)

[师] 我们班,个子最矮的是哪位同学,多少厘米?

[生] 135厘米。(一学生站起来)

(教师出示小黑板,小黑板上画着下表)

 

img2

[师] 那么,身高这一栏内就可以从130厘米开始,每5厘米为一个档次。

(教师在表内填上各档数字:130、135、140……)

评:教给学生怎样设计统计表,意在学会一种研究科学的方法。

[师] 我们来统计一下:

             135厘米的举手(2人)

             140厘米的举手(7人)

             145厘米的举手(10人)

             150厘米的举手(13人)

             155厘米的举手(3人)

             160厘米的举手(5人)

             165厘米的举手(无)

             170厘米的举手(无)

(教师将举手人数分别填入表内)

[师] 计算一下总人数(师生共同计算)。咦?怎么40个人?咱们班是44人,差4个人。这不行,科学研究必须准确,不能马虎,再重新统计一次。

评:教师宁可在这儿耽误时间,也要训练学生严格的,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

(教师依次重新统计各档次人数,发现145厘米的少了2人,155厘米的少了2人。把原统计数字改了过来)

[师] 这回对了。请大家根据这些数据,在发给你的那张图上画出全班身高统计图。

(学生开始自己画统计图,教师让一学生画在幻灯片上)

(教师放映身高统计图幻灯片,并用彩色粉笔勾画出倒U形曲线)

 

img3

 

[师] 从这个统计图上,大家看出什么规律?

[生] 矮的和高的少,中等的最多。

[师](教师边说边板书)矮个子和高个子的人占少数,中等个子的占大多数。

(教师换掉幻灯机,白纸上只留下倒U形的曲线,并在纸上写出“身高”二字,前一张纸上写上“树叶”二字)

[师] 大家比较一下这两幅图形,人的身高和叶片长度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评:注意了对学生的概括能力的培养。

[生] 树叶的长度和人的身高有相似的规律,都是中等的占大多数。

[师] 对,叶片的长度和人的身高都有相似的规律,都是中等的占大多数。除了树叶和人的身高以外,还有哪些地方有同样的规律?

[生] 一种树。高的和矮的占少数,中等的占大多数。

[师] 对,必须是同一种树,同时种的。

[生]我们的学习成绩也是这样的,好的和差的占少数,中等的占大多数。

[师] 对,主要指人的智力,聪明的程度。

评:使学生的认识从一般到个别,运用已获得的规律去认识更多的事物。

[师] 人身上的其他部位是否也有这个规律?

(学生一时答不出)

[师] (启发)比如人的脑袋。

[生] 人头的大小,也有这个规律。

[生] 人手的大小,也有这个规律。

[生] 人脚的大小,也有这个规律。

[生] 人的腿长也是这样的

评:再次引导学生举出实例,深化所获得的规律。

[师] 那么服装厂生产裤子的时候,就要根据这个规律,中号的要多做,大号和小号的要少做。如果各种尺寸的服装生产的数量一样多,那么大号和小号的就会积压卖不出去,而中号的不够卖了。制鞋厂、制帽厂都是这样的。

评:点出了这个规律对指导生产的重大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

[师] 今天我们先研究到这里,如果你们感兴趣,回去可以多观察一些事物,看看有没有这样的规律。比如一盆花上的叶子,自己统计一下。咱班同学的手长、脚长,都可以自己统计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

评:激发学生课后去研究探索,使他们继续得到发展。

 

 

专家点评

贵在开拓前进

——也谈《树叶与人》

                                                            章鼎儿

树叶,在小学自然课里已做过不少文章了。叶的外部形态、叶形分类、叶的标本制作、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等。很明显,从形态、结构到生理功能,有关叶的认识是沿着由表及里的线索纵向发展的。如果再深入发展下去,多半得架起显微镜,研究表皮、叶肉、栅栏组织、海绵组织之类的知识了。相比之下,我们便可发现《树叶与人》的创造性和开拓性:材料还是常见不鲜的树叶,教学的内容则明显超越出这个纵向发展的知识系统。就像在一条直线、一个平面之外设点使图形呈现新的结构一样,《树叶与人》的知识点,即正态分布的前概念,不失为一个极富建构能力的中介,能跟六年级学生已有的及未来的许多知识形成一系列意义联系,实际上也就是在这些知识之间建立起一系列的意义联系,从而建立起一个新的有意义的结构。这种联系和结构正是我们的教学所追求的,也是学生的认识活动所期待的。例如,在认识叶形和植物时发现了少数变异的叶子,一经正态分布的联系,问题就可自行解决。一方面认识到各种差异是一种普遍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则可自觉地把握观察的重点、识别或描述的标准,即选所谓“中不溜儿的”“占多数的”。类似的例子还可举许多。总之,作为自编教材,《树叶与人》的知识教学内容是极富教学意义的。

 

实际上,新的知识教学内容的探究本身就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面对知识总量迅猛激增的形势,教学的对策除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发展能力之外,还在传授知识的范畴里提出了重新评价、研究传授什么知识和怎么传授的问题。自然学科同样面临着教给什么样的知识和怎样教学知识等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树叶与人》迈出的探索步子无疑是开拓性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树叶与人》展示的认识方法同样意义深远,比较注目的是数学方法,包括测量、统计、图表等。大家一致认为,本课富有探究自然课与数学课的横向联系。也许还蕴藏着在将来发展成一种新型的综合课的可能。不过在今天,尽管渗透了大量的数学知识,但《树叶与人》仍然是地道的自然课,一堂指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认识自然规律的自然课。

 

一片一片地观察树叶,几片几片地进行比较,一个一个地把握事物的特点、性质,这是我们所熟悉的认识方法。一种把纷繁复杂的世界分解开来,从而化繁为简的方法,一种行之有效、非常重要的认识方法。在自然课这个初步指导儿童认识自然界的阶段,这更是基础的、核心的方法。有意思的是,《树叶与人》与之恰好相反。在孩子们习惯于一片片、一个个地观察思考的情况下,把一“群”叶子、一“群”人展现在他们眼前,不知不觉地以整体思维的形式,开始了整体联系、整体规律性的认识活动,步入了现代科学方法——系统方法的领域。巧妙地渗透了现代科学方法内容,这是《树叶与人》又一成功之处。

 

科学的方法孕育着科学的能力。透过《树叶与人》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察觉教师对能力培养的新的思考和探索。

 

一片叶子的测量只能得到一片叶长的数据,那是无法发现什么规律的。把每个人的数据集中起来,情况就发生变化了。得到的不仅仅是几十个数据了,还有这些数据集合起来才可显现出来的规律。这能使人想起系统论的一句名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如果继续联想下去,还可以一直联想到2万家企业、120所大学、42万位科学家和工程师合作努力之下完成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从集体合作的意义上说,《树叶与人》的成果,那条漂亮的正态分布曲线,确实可以与300万个零件组装起来的现代科技杰作阿波罗登月飞船相类比。《树叶与人》寓教育于教学活动设计之中,润物无声地、深刻地进行了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的教育。这是《树叶与人》的又一探索。

 

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多有创新开拓,是《树叶与人》最可贵的地方。开拓需要披荆斩棘,创新需要高瞻远瞩。上这样的课需要相当的勇气,一定的教学功底,确实不是轻易都能成功的。所以,《树叶与人》给人以“高出一个层次”的感觉。在全国性的优秀自然课观摩会上,出现较高水平层次的课,本来就是期待中的事,或者说这正是几年来的自然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反映。树叶的长度存在着差异,自然教学改革的发展也不平衡。起步有迟早,发展有快慢,倘若也作一下量化统计,大概也呈正态分布。这是自然教学研究和改革所面临的实际。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与几年前相比,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实际中多了一个新的问题:自然教学的改革如何深化,如何进一步发展下去?如果说,这几年的研究探索为自然教学改革的初始阶段确定了方向、开拓了道路、奠定了基础的话,今天的探索重点更无疑是改革的深化问题了。《树叶与人》正是冲着这一实际问题而来的。来自教学实践,切中教学实际问题,这就是《树叶与人》的实际意义。

                                        文|路培琦

                                     编辑|孙琦琦发送

路培琦:《树叶与人》

 

最多200字,当前共字

发送中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2021年2月8日 15:36
浏览量:0